6月初,2025年全国“服务消费季”活动启动,160余项重点活动将在全国各地陆续举办,着力提升供给品质,释放服务消费潜能,培育服务消费新增长点。
当前,服务消费一头连着经济,一头连着民生,涵盖餐饮住宿、家政服务、养老托育、文娱旅游、教育体育、居住服务、健康服务等领域。扩大服务消费具有重大的现实作用和长远意义。
一举多得有效激发活力
服务消费具有高频次、强关联的特点,一次优质的文旅或康养体验能带动餐饮、交通、零售等整条消费链。当前我国人均GDP已跨过1.3万美元门槛,消费结构正加速从商品转向服务主导,但服务消费占比相较发达国家仍有显著差距。
据了解,“服务消费季”活动从6月开始,将持续至年底,通过线上线下开展满减、团购、优惠券投放等促销活动,聚焦十多个重点领域,组织开展160余项群众喜闻乐见、商家积极参与的服务消费促进活动。
中国数实融合50人论坛智库专家洪勇对国际商报记者表示,“服务消费季”的举办有助于激发服务消费市场的活力,推动服务行业的创新与发展,进而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。此外,其还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服务消费需求,提升生活质量,同时为服务业企业创造更多商机,促进就业。
中国信息协会常务理事、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对国际商报记者表示,“服务消费季”构建了供需互促的实验场,是稳就业、惠民生的务实抓手。“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远超制造业,餐饮、家政、文旅等领域的消费复苏能快速传导至就业市场。”
不仅如此,朱克力指出,今年的“服务消费季”涵盖160余项重点活动,能够密集释放服务供给,直接刺激消费意愿,还能通过供需互动倒逼企业提升服务质量。
释放潜能仍需多措并举
南京红山动物园“服务消费创新‘顶流’实践”、苏州康养集团“中外合作扩大康养服务供给”、天津五大道棉里PLUS街区构建沉浸式街区场景……在活动中,国际商报社发布了全国服务消费场景创新十大实践案例,涉及服务消费多个细分领域,各具特色又共同体现了当下服务消费的几个重要趋势。
今年3月,中共中央办公厅、国务院办公厅印发《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》,把“服务消费提质惠民行动”作为提振消费的一项重要工作。全国各地扎实落实扩大服务消费各项重点任务,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撑。
对于促进服务消费,洪勇建议政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,比如提供税收优惠、财政补贴等,降低服务企业的运营成本。同时,加强对服务行业的监管,提升服务质量,保障消费者权益。此外,推动服务行业数字化转型,创新服务模式,提升消费体验,亦是促进服务消费的重要途径。
朱克力建议,推动服务消费,应优化制度环境释放消费时间,创新场景设计破除空间制约,强化品质监管构建信任机制。
“服务消费高度依赖闲暇时长,需推动弹性休假制度落地,探索企业错峰休假激励政策。重点解决双职工家庭、新市民群体时间短缺问题,例如发展社区嵌入式托育服务减少通勤耗时,推广夜间文旅经济释放下班后的消费潜能。将老旧商圈改造为融合文化展览、轻食餐饮、亲子娱乐的复合空间。针对人口流动特点,在高铁枢纽、产业园区周边布局医疗美容、职业培训等定制化服务,打造适用于碎片化时间的消费场景。对预付费卡、在线教育等高风险领域实施资金托管。支持行业协会制定细分领域服务标准,如家政人员星级认证、民宿分级管理等,通过市场自净能力淘汰劣质供给。”朱克力说。
此外,朱克力指出,服务消费持续增长有赖于居民收入预期改善。“建议将服务消费激励政策与收入分配改革联动,例如在个税专项附加扣除中,提高教育、医疗、养老支出的抵扣比例,让消费者敢花钱、愿体验。只有当优质服务供给与稳定收入预期形成正向循环时,服务消费才能真正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。”
转自:商务新闻网